独立思考者的天堂。

发散思维

《拯救手机脑》读后感:别让手机从 “生产力工具”,变成偷走健康的 “玩具”

《拯救手机脑》

《拯救手机脑》

你一天会碰多少次手机?统计数据显示,普通人每天平均碰手机 2600 次,盯着屏幕的时间长达 4 小时。但讽刺的是,手机用得越久、越上瘾,人的睡眠、健康、心理状态和学习效率反而会越差。这时候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比尔・盖茨不给孩子用手机,乔布斯也不让孩子碰 iPad?瑞典精神医学专家安德斯・韩森的《拯救手机脑》,就把答案讲得明明白白。​

作者之前写过《真正的快樂處方》,专门讲运动对大脑的影响,这次他把焦点对准了手机。书里没有复杂的理论,全是贴近生活的案例加科学依据,揭露了一个扎心真相:现代人常有的压力大、睡不好、没法集中注意力、容易焦虑嫉妒,大多和手机依赖脱不了关系。更让人担心的是,韩森说手机没把人类升级成 “2.0 版”,反而让我们退化成了 “0.5 版”。​

原因很简单:人类大脑的演化速度,远远赶不上科技发展。我们的大脑还停留在几万年前的草原时代,没法适应现在的 “科技丛林”。所以比起逼大脑迁就手机,不如让科技配合大脑 —— 书里给了很多具体办法,帮我们避开手机成瘾的坑,找回大脑原本的功能。​

手机 APP 能让人上瘾,靠的全是 “多巴胺”。这种脑内的 “犒赏物质”,会让人产生期待感,比如饿的时候看到食物就会分泌多巴胺,催着你动手吃饭。而社群媒体、游戏这些 APP,就是围着多巴胺设计的,目的就是让你越用越久(这样才能赚广告钱)。​

《拯救手机脑》
《拯救手机脑》

就像 Facebook 和 Instagram,会故意延迟 “赞” 的出现时间,分散着给你刺激,让你对奖励的期待达到最高;Snapchat 模仿老虎机,拉屏幕看通知要等一秒,不知不觉就想一直拉;Twitter 的白色小鸟要拍几下翅膀才加载内容,不是网速慢,是故意让你等 —— 这些延迟都是精密计算过的,就是为了勾着你的注意力。连 Facebook 前副执行长都后悔,说这种多巴胺循环 “破坏了社会功能”,也难怪科技大佬们都不让自家孩子多碰手机。​

更可怕的是,手机哪怕不响,也会影响专注力。有研究找了 500 名大学生,发现手机放在教室外的学生,比手机调静音放身边的学生,表现要好得多。日本实验也证明,屏幕旁放手机的人,解题能力远不如放笔记本的人。​

睡眠也会被手机坑。手机蓝光会抑制 “褪黑激素” 分泌,让大脑误以为还是白天,就算睡前不玩手机,把手机放床头当闹钟也不行 —— 有实验显示,睡前床头放手机的小学生,比没放的少睡 21 分钟。作者建议,不如买个专门的闹钟,让手机远离卧室。​

其实健康的三大支柱 “睡眠、运动、饮食”,都容易被手机影响。刷手机太久会挤占运动时间,而社群媒体上 87.3% 的食物照片都不健康,看久了还会误导饮食习惯。​

《拯救手机脑》篇幅不长,案例接地气,研究也不晦涩,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家长都该看看。就像《深度數位大掃除》里说的:“重点不是不用科技,而是用科技改善生活”。如果刷手机已经影响到睡眠、运动或饮食,就该及时调整 —— 别让手机从 “生产力工具”,变成偷走健康的 “玩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