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我知道的杨振宁》,我真切感受到,杨振宁不仅是诺贝尔奖得主,更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真人。这本书是葛墨林院士整理的,他和杨振宁交往了40多年,手里有上百封信、千余张照片,记录了很多我们平时看不到的细节。
杨振宁对祖国的感情特别深。晚年放弃美国国籍回清华任教,从设立学术交流基金,到推动国内科研走向国际,再到亲自主持学术会议,他总是默默为国家出力。书里讲的国际会议小细节就很暖心:咖啡机、窗帘光线、美元零钞……这些小事,都体现了他对科研和人才培养的用心,细致到每一个环节。

在科研上,杨振宁成就斐然,“杨—米尔斯”场、杨—巴克斯特方程让世界刮目相看。但葛墨林更强调的是他的科研态度:“宁拙毋巧,宁朴勿华”。他不盲目追新求大,而是反复演算、认真思考,用心判断科研方向,确保研究能真正服务国家和社会。
杨振宁也特别真诚、乐于助人。书里提到,他帮助过葛墨林、邓稼先、王淦昌等很多学者,不求回报,默默支持。这种温暖和善意,让他不仅是学术上的导师,也是人生中的朋友。
另外,他的人文素养也很高。西南联大毕业的背景,让他喜欢艺术、音乐、文学。他写的信总是真诚、得体又有智慧,与巴金、许渊冲等文化名人的交流,也让我们看到他科学之外的修养和眼界。
总之,《我知道的杨振宁》不仅让人看到一位科学巨人的成就,更让人感受到他真实、温暖、务实又有智慧的另一面。如果你想了解科学背后的故事,或者想看看科学家的人格魅力,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