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我读了八本关于反思的书,我的理解比较广泛,不仅涵盖思考本身,还涉及心理治疗、冥想、写作和哲学。总结下来,我最大的感悟是: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质量,长期来看,好的思维让决策更优、应对更稳;短期来看,你关注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也让反思成为人生的重要基础。
改变思维习惯并不容易。越是刻意控制,往往越适得其反,比如告诉自己“别想白象”,脑海中反而会出现一只白象。但有两条路径可以改善思维:认知疗法让我们怀疑和实验自己的想法,而正念冥想教我们不被思绪裹挟,把它们当作与判断和反应无关的感觉去观察。写下来,也是一种创造空间、改善思维的方法。

《思考,快与慢》里,Kahneman提出系统一与系统二:系统一直觉快速但易出错,系统二理性慢而精确。最有趣的不是指出错误,而是透过错误理解大脑运作。
《侦察心态》提醒我们,多数人是“士兵型”,只想证明自己对;理想的思维是“侦察型”,追求理解事实本身。
《改变的特质》展示了长期冥想对大脑的影响,虽然需要大量练习,但正念确实能改变思维模式。
《艺术之路》强调释放创造力,克服恐惧和内在障碍,做自由写作和“艺术约会”,是培养灵感的好方法。
《新日记》让我看到写作的更多功能,不只是记录,而是情绪宣泄、角色扮演和思想探索的工具。
《认知行为疗法》提供了实用的例子,让理论变得具体可感。CBT有坚实的证据基础,但普及度仍然不够。
《你能改变的与不能改变的》提醒我们,不同领域的可塑性差异大:情绪可调节,性别身份几乎固定,节食往往无效。
最后,《沉思录》虽然经典,但我更倾向佛教的积极观念。Aurelius写给自己,提醒我们保持理性和公平,但整体偏消极,而佛教则强调慈悲和内心成长。
总的来说,这八本书让我更加明白:反思不仅是观察思维,更是理解自己、改善生活的工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