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I人还是E人?”这类用字母描述性格的对话在年轻人中非常流行。MBTI人格测试的背后,是荣格提出的心理类型理论,将人格分为“内向-外向”等维度。迈尔斯和布里格斯在此基础上扩展成16种性格类型。如今,MBTI已成为很多年轻人自我介绍、社交破冰的工具,帮助他们在轻松氛围中了解自己。
但MBTI的科学性也常被质疑:其测试结果是否像星座一样,仅供娱乐而缺乏实质意义?心理学界对MBTI褒贬不一,有些专家认为它是个有用的工具,但也提醒人们不要将其视为绝对真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MBTI并不是精确的人格分析,而是一个参考框架,让他们以理性和开放的心态更好地理解自我和他人。
有人担心MBTI会助长“贴标签”的习惯,使年轻人忽略人性的丰富和多样。的确,个性复杂多变,无法被简单的四个字母概括,同一类型的两个人也可能截然不同。然而,分类法在认知中有一定作用,它让我们在认知的起点上找到共鸣与方向。
比如在豆瓣上,不同性格类型的小组让有着相同测试结果的成员相聚。讨论话题并非总是围绕MBTI,而是更关注个人的内心体验与生活中的困惑。尽管成员分享了相似的性格类型,彼此交流中,他们展现出丰富多样的个性。
归根结底,MBTI只是年轻人理解自我、探索社交的一种方式。它既没有想象中的科学,也无需被视为“玄学”。对那些通过MBTI反思自我的年轻人而言,重要的不是路径的选择,而是找到心中前进的方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