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者的天堂。

发散思维

家庭教育里家长要着重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

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会去劝别人说,别理这个人,他就一根筋,意思是说这个人太过僵硬不变通,一条道走到黑。

那这时我们就要反思一下,作为家长我们是不是已经在培养这种一根筋的孩子,自己还蒙在鼓里,因为在我们面前确实有一个美丽的陷阱,以为最快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甚至是唯一的方式。

现在我们很多学生都习惯使用聚合性的思维,喜欢用最简单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去获得答案,比如说表现在做题的时候方式单一,思路不开阔,不知道此路不通去寻找别的道路。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喜欢用聚合性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这应该是和我们长期的应试教育有关。

比如说我们的老师和我们的孩子家长在教孩子的时候,通常只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再加上考试的时间又是有限的,所以孩子们求同思维就成了思维的定式,孩子们反而不习惯海阔天天空的去思考、去探索,去尝试不同的方式。

心理学经过实验发现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应该最好用两种以上不同的思维模式,一种思维模式叫聚合性思维,就是说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用一个特定的逻辑思维模式一步一步的去获得答案,而另外一种思维模式叫做发散性思维模式,就是说人们在思考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扩散开来,发散到各个相关的方面。

那么什么是发散性思维?

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由诺贝尔讲物理学奖得主盖尔曼教授讲出来的,他说的是华盛顿大学物理系的教授塔兰德拉的一个关于夏季的故事,是说有一天塔兰德拉教授接到一个同事的电话,想让他去当考试鉴定人,因为这个同事想给他的学生物理测试打0分,但是他的学生却认为自己应该得满分,双方争执不下,结果都都同意找塔兰德拉教授来做最后的裁决,塔兰德拉教授就接受了邀请,他去看了试卷,试题是这样的,证明怎么用一个气压计测定一栋高楼的高度,学生的答案是把气压计拿到高楼的顶部,用一根长绳拴住气压计,然后将气压计从楼顶慢慢的向楼下掉下去,直到气压计接触到地界表面为止,然后把气压计再拉到楼顶,测量所放下绳子的长度就是楼的高度,塔兰德拉认为这个答案是正确的,同时他又认为学生的答案里缺少物理学的知识,于是塔兰德拉教授就让这个学生用6分钟的时间再把这个问题回答一遍,但是在答案中必须要表现出他懂得一些物理学的知识,5分钟过去了,这个学生没有写出任何答案。

塔兰德拉教授问他你是不是打算放弃了?这个学生说放弃怎么可能?我的麻烦不是不会做题,而是我的答案太多了,不知道该选哪一个,结果学生在第六分钟的时候写出了答案,把气压计拿到楼顶,让他斜靠在楼顶的边缘,让欺压计从楼顶落下,同时用秒表记下下落的时间,然后用公式计算出楼的高度,也就是下落的距离就等于重力加速度去乘以下落时间的平方的一半,这就是这栋楼的高度。

看到了这个答案以后,塔兰德拉教授和他的同事都同意给学生打最高分。

正当塔兰德拉教授要离开同事办公室的时候,他突然就想起学生说他的麻烦不是没有答案,而是答案太多,不知道选哪一个,于是他又折回来去问这位学生,你还有什么其他答案呢?学生回答他说利用气压计测量一栋楼的高度办法真的很多,例如你可以在有太阳的时间,在楼顶去记下气压表的高度和它影子的长度,再去测量这栋楼的影子的高长度,然后就可以利用简单的比例关系算出这栋楼的高度了。

塔兰德拉的教授点点头,学生接着又说。

还有一个你会喜欢的最简单基本的测量方法,你就是拿着气压表从一楼的楼梯往上走,在你登楼的同时记下气压表上水银柱的高度变化,这样你就可以用气压表的单位变化得出这栋楼的高度了。

这个方法最直截了当,您看看这个同学,实际上他完全明白这个方法就是老师在设计试题的时候预想的方案和答案,但是他就是不上套,这两个教授点点头又摇摇头,看到两个教授的表情,这个学生还是毫不动声色,他又接着一本正经的说,如果你们不限制我用物理学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还有许多其他方法。

比如说有一个就特别好,那就是拿上气压表到物业办公室去敲门,当工作人员开门的时候,你就对他说,亲爱的物业管理先生,我有一块很漂亮的气压表,如果你告诉我这栋楼的高度,我就把气压表送给你,这两个教授一听大笑起来。

这个故事确实太精彩了,这位教授在出题的时候,预设了答案,当他发现有个学生的答案超出他的范围,他想给他0分,但是在仲裁人也就是塔兰德拉教授在场的情况下,他了解到这位学生不但知道老师心目中的测量方式,而且还有自己的多种不同测量方式,他具有超强的条条大路通罗马运用知识的能力,教授这个故事最出彩的地方是学生超群的发散性思维,一个简单的题目,他竟然可以想出那么多解决的方案。

这个学生他既懂科学又懂公关,既通过物理学又通过社会学,它既是读懂了书本的知识,又能够灵活多变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的学生你还愁他没有创造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思维和创造力紧密相连,发散型思维通常可以在那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喜欢天马行空的人身上去发现。

我们现在都知道21世纪需要创新型人才,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所谓创新型人才指的就是具有发散性思维的人。

然而在我们学校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孩子从小被强化训练聚合性思维,常常界定于一个方式当中,尽快找出一个答案,这种思维模式只懂得结果非常重要,对事物产生的过程往往忽略不计,因此他们需要使用大量的脑力去记住事情的结果,而不考虑事情如何发生、如何变化,这样的思维模式确实非常有效简单直接,但是它太落伍了,这种思维方式和教育方法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他培养的是在流水线上简单的装配工人的工作能力,只需要精确无误的把分配到手里的零件,安装到设计好的大机器上就行了。

现在信息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分配工水平的核心思维落伍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发散型思维的人才。这样人才的特点就是在实践当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不去看你怎么学死知识,而是看你怎么用活知识,不看你学了多少,看你能用和会用多少,这才应该是素质教育的精髓之一。

简单来说,世界发展大趋势需要的人才,必须懂得怎样通过发展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来进行演绎推理,进行优先考虑和风险评估,通过批判性的分析来评估新的信息,来进行新的判断、新的创造。

分析到这里,有些家长可能就会感到焦虑,因为我们的孩子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不得不接受聚合性思维教育,躲不开绕不过。

但其实大家千万不要太过焦虑,因为发散性思维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我们在家庭教育当中有意识的去帮助孩子,培养发散性思维,肯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接下来给大家几点建议。

第一,在现实生活中让孩子亲身经历,通过几条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的过程,并且给孩子讲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也就是说一条路堵死了,可以走另外一条路的简单又深刻的哲学道理。

第二,给孩子突出这种计算题,比如说90-25=65,让他们考虑各种方式去得到65,让他们比较不同方式的优劣,但是一定要有其他的方式,鼓励孩子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得同样的答案。比如给孩子一个词,殊途同归,让孩子去想异曲同工等等各种不同的同义词。

常常用这种游戏让孩子理解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也可以直接给孩子讲上面的气压计的故事。对有一定能力的孩子可以先让他试一试这道题,然后再给他讲,然后让孩子比较自己的方式和故事里的方式,最后让孩子谈一谈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看法。

本文由《思维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w.dengshanshi.com/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