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者的天堂。

发散思维

笔记这样记,知识忘不了!超实用记笔记技巧大公开

认知

认知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扰:明明认真记了笔记,复习时却发现内容繁杂,抓不住重点,很快就遗忘?其实,记笔记是一门学问,掌握正确的方法,能让复习和反思事半功倍。

记笔记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更高效地复习和反思。因此,在记录时,我们要精准捕捉书中内容的重点。以 “爱情的概念” 为例,我们来拆解记笔记的具体方法。

首先,如何锁定重点关键词?程度词宾语(名词) 是关键线索。在阐述爱情定义的内容里,像 “最强烈” 这样的程度词,以及 “形式”“异性恋”“高级情感” 等名词,都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有了这些关键词,我们就能对书中冗长的概念进行缩写。比如,爱情的定义中提到 “最强烈的形式”,我们可以先标记 “最强烈 – 形式”,如果一时记不住细节,简单补个 “记” 字提醒自己;若能快速记住,用 “P” 等符号代替也无妨。

认知
认知

接着,梳理书中的要点。对于容易理解的内容,精简表述,如 “狭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可写成 “异性为主(狭义)”;对于较难理解的部分,则适当增加内容,让关键名词更完整,像 “相对成熟”,写成 “成熟(身心)”。按照这样的方法,将爱情定义中的各个要点依次提炼,把复杂的句子转化为简短的符号和关键词组合。

然而,即便我们精心记录了笔记,遗忘也是常有的事,这并非记忆力的问题,而是学习的正常现象。此时,笔记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我们记笔记,就是把长句浓缩成符号形式,再通过这些符号唤醒对原句的记忆,辅助背诵。随着对知识点的不断熟悉,笔记会逐渐从详细变得抽象,最终可能简化成几个字或一个口诀,比如 “一(异性)成(成熟)高(高级)生(生理)缝(基本倾向)”,方便快速记忆。

这也意味着,记笔记需要经历不同阶段,从最初详细记录,到逐步精简,因此准备多个笔记本很有必要。每次更新笔记本,都是一次复习的过程。研究表明,如果一个知识点能进行7 到 11 次复习,几乎能形成终身记忆;一般来说,5 次以上的复习也能达到深刻记忆的效果。

或许有人会问,在书上用不同颜色标记或画直线曲线,和记笔记有什么区别?记笔记的独特优势在于,当你把内容重新整理后,再次看到时会产生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感恰恰是学习的重要契机,它能让我们意识到,自以为记住的知识,可能并未真正掌握到考试或熟练运用的程度。而单纯在书上标记,很容易产生 “我已经学会了” 的错觉。所以,无论是应对考试,还是记录阅读感悟,记笔记都是将知识内化的有效方式。

至于记录感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决定是详细描述还是缩写。没有应试压力时,记笔记更是一件自由的事,你甚至可以记录与书无关,但由读书引发的独特体验。

接下来,分享一种更进阶、更个人化的记笔记方法。以爱情定义中 “一般的异性产生狭义的专指异性恋” 为例,我记笔记时会写下 “狭 – E(一般在异性中产生)?”,并思考:为什么同性恋不算一般情况?这个规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从这些疑问出发,进一步联想背后可能涉及的因素,比如我国司法体系对婚姻的规定,是否承认同性恋婚姻等。

同样,对于 “身心达到相对成熟”,我会思考:成熟对应的年龄标准是什么?我国对不同年龄段恋爱的态度如何?“高级情感” 意味着情绪和情感存在高低排序,那排序的标准是什么?是复杂程度,还是对真善美的追求?“生理基础” 说明爱情具有现实性,不能是纯粹的柏拉图式,那现实交互具体指什么?结合上下文,我会在笔记中总结出 “现实性 – 性交互”。“基本倾向” 强调的 “主体 – 奉献”,其强度和指标又有哪些深意?

通过这样的深度思考和追问,我们会发现教材对爱情的定义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着潜在的目的和逻辑。它可能与社会观念、主流价值取向相关,比如社会主义的基础理念。当然,这些思考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这个过程能让我们的思维更具结构性和深度。

当我们把知识点吃透,将背诵要点、质疑思考以及最终结论都融入笔记后,不仅掌握了知识本身,更培养了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能力。这,才是记笔记的真正意义所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