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者的天堂。

商业思维

《如何改变一个人》读后感:改变是靠更少的阻力

《如何改变一个人》

《如何改变一个人》

我们常常想让别人改变:孩子多吃青菜、老板采纳提案、客户接受新产品,但越想推,对方越反抗。《如何改变一个人》这本书提醒我们,改变不是靠更大的力量,而是靠更少的阻力

作者是华顿商学院的营销学教授约拿·博格(Jonah Berger),他提到五大阻力来源,并以「催化剂」(Catalyst)为概念,提出五个策略:减少抗拒、减轻固守、缩短距离、降低不确定性、提供佐证,英文首字母组成「REDUCE」,也就是减少阻力的意思。

《如何改变一个人》
《如何改变一个人》

第一,减少抗拒心理。人都有逆反心理,越是被强迫,越想反抗。像90年代美国青少年抽烟严重,政府各种禁令都没用,后来有人让青少年自己发现真相——烟草公司在操控他们。于是青少年自己发起「真相广告」运动,吸烟率大幅下降。人要自己说服自己,而不是被逼着接受。

第二,减轻「敝帚自珍」的倾向。人对现状总有执念,觉得手上的东西最宝贵,不愿轻易放弃。催化剂的做法是让人意识到「不改变」的代价更大。像英国脱欧公投,脱欧方不是说新政策多棒,而是喊出「夺回掌控感」,让人觉得「脱欧才是恢复原状」。就像理财顾问常说:「不投资的钱,会被通胀吃掉」,也是一样的思路。

第三,缩短心理距离。当别人的观点太远时,我们根本听不进去。改变的关键,是找到共通点。比如美国的同婚运动,一开始是拼命宣传法案,后来转为「深度游说」,从聆听开始,引导对方从自己经验中找到共鸣。最终,一位原本极端反对的老人也改变了立场,投下支持票。不是让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是帮助他们联想到自己熟悉的感受。

第四,降低不确定性。改变常伴随未知,人容易犹豫。1998年Zappos创始人发现,人不敢网购鞋,是怕不合脚。他干脆免运费、免退货费,让人可以安心试穿。业绩因此爆发成长。让人放心尝试,降低试错成本,是打开新选择的关键。

第五,提供可信的佐证。即使道理都讲通了,人们仍会观望,这时要借助社会影响力。例如研究显示,听到别人笑,自己也更容易笑,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罐头笑声」有效。如果这些笑声来自朋友、同温层,那效果更明显。所以,用对群体的背书,胜过一万个个人劝说。

总结来说,《如何改变一个人》告诉我们,改变不是硬推,是拆除阻碍。你需要的不是更强的说服力,而是更细腻地理解对方为何抗拒、为何犹豫,然后像催化剂一样,不是主导反应,而是让它「更容易发生」。如果你也在试图影响他人,不妨试试这五个方向,效果也许比你想象的更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