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者的天堂。

商业思维

为什么底层被收割?从李嘉诚的不赚“最后一个铜板”说起

李嘉诚

李嘉诚

太早撤离内地楼市,更早卖掉腾讯股票,李嘉诚看似错过了巨大的盈利机会,但他这一生几乎没有亏过本。这恰好揭示了普通人与成功者之间的重要差距。

一些金融骗局如“钱宝”崩盘后,大批底层投资者血本无归。市场冷酷无情,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洗牌,有人一夜暴富,有人倾家荡产。

一则故事提到,有人因某P2P平台回报率高,抵押房产、借款投资,赚了大几百万后抽身买房,而平台随后崩塌。这样的操作虽获利,却风险极高,失败则会家破人亡。这并非值得效仿的模式。

2007年牛市时,某对年轻教师借款炒股未及时退出,530暴跌后被深度套牢,负债千万,最终选择自杀。那时,我明白了两点:即使再有把握,也不能过度杠杆;而复利的力量必须被理解。

马克思曾说,资本逐利可铤而走险,甚至违法犯罪。然而,资本本身没有灵魂,决定冒险或犯罪的,是人。钱只放大了人性,因此“有钱就变坏”并不成立。

底层投资者省吃俭用,却追逐高风险项目,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未理解复利的力量,也忽视了其天敌——亏损。复利需要时间,而重大错误会让人生的“本金”受损,从而彻底中断财富增长。

李嘉诚
李嘉诚

投资哲学:进攻不易,防守为先

李嘉诚“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哲学,就是优先避免亏损。他少年辍学打工,靠塑料厂赚得第一桶金,随后低价购地,不冒盖楼风险,而是租售结合,逐步积累财富。等市场回暖,他才参与盖房卖房。

尽管早年撤离大陆楼市和腾讯股票,他的谨慎策略确保了财务安全。他的故事表明,“守得住本金”比激进投资更重要。

人生启示:永不亏本

复利的另一面是重大失误的毁灭性后果。许多底层投资者投身高风险项目,却未对其逻辑做深入研究,结果输掉积蓄。就像在象棋“麦粒模型”中,复利需持续时间,但中断后,一切归零。

普通人能做好进攻性投资的少之又少,而防御性投资则更适合大多数人。房子便是一种防御性标的,能跑赢通胀,贷款的压力也会随时间递减。

李嘉诚用谨慎积累实现了跨阶层跃迁。他的经历说明,突破阶层更重要的不是进攻性投资,而是稳步增长和风险控制。

新的一年,希望每个人都能取得进步,谨慎投资,永不亏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