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者的天堂。

心理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

基本信息

书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

类别:心理学著作

阅读时间:-2023.11.11

重要信息

(时代背景/作者经历等对理解此书有用的东东……)

相关阅读:《被讨厌的勇气》

为什么选择这本书?

(想了解的讯息/想法/观点……)

1.想了解心理学知识

2.想解决自卑内耗原因

3.想获得读书的成就感

看完回顾

书的主旨

探索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内容概述

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lu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为了向大众读者普及心理学知识,作者借用了英国文学经典《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让蛤蟆先生和他的朋友们再次登场,演绎了这个关于心理咨询的故事。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闪光之路

一个人的三种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其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型儿童。(不论人们年纪多大,都有可能处在儿童状态,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与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

在“儿童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你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可你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我的过去,也是我的现在。”

自然型儿童:构成是 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我们的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就好像红黄蓝三原色,对所有婴儿来说都是类似的。

适应型儿童:然而但我们作为个体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就好像几种原色混合在一起就变出各式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来。

父母状态:总是会忍不住想要挑剔别人,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正确的,内心里认为别人不如自己,必须按自己的想法行事,这种状态下的自我,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与人交往,也往往是居高临下,时刻想要教育别人。一是对别人的说教;二是对自己的苛责。

成人状态:指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只有处于这种状态下的自己,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获得成长。

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父母的情绪。

父母不可避免地会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包括好的和坏的。婴儿确实不能用逻辑或有意识地去想明白这些问题,但他们会从经验中学习。这样学习到的是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幸运的话,我们就能用余下足够的精力来享受生活。

生动比喻:“想象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只住着三个人:你和其他两个人。那两个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还多,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完完全全依赖他们,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来满足。他们通常都对你很好,你也用爱来回应他们。但有些时候,他们会对你生气,这让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他们是那么的高大有力,所以你感到很无助。故事内涵:“那也就是说,我得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

关于愤怒与不愤怒

儿童如何释放愤怒:

愤怒的人如何抵抗抑郁?

“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从不生气的人,他的情绪呢?对别人生气感到内疚,向外的愤怒转变成了向内的抑郁。

几乎从不发火,不跟人生气,不责备别人,也不训斥别人或是挑人毛病。实际上,通常正相反,看到的都是别人的优点,还鼓励他人。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会严厉的惩罚,包括折磨自己。但问题是,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很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顺从行为与成长本质之间的关系:

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

为什么苍鹭不直接带蛤蟆进入“成人状态”呢?

以苍鹭的第一人称来回答:

其一,没人能强迫别人进入他们的‘成人状态’。你只能鼓励他们,就像我一直在鼓励你一样。但我没法强迫你,只有你自己能决定要怎么做。”苍鹭停下来,凝神看着蛤蟆。“

其二,我不‘知道’你应该怎么做。咨询的主要目标是让你能自己找到答案。我会在这个过程中协助你,但只有你自己能做决定。”

我们可能对自己不诚实?一切结果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不愉快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儿?”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无论何时,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这就是真正在实践中学习。

人生坐标与自证预言

每个人的早年经历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每一个生命一定都得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三个阶段,而开始的阶段会显著地影响后来的阶段。因此你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

对童年四岁左右,你会试着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第二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对世界的四种不同的看法也就是人生坐标。

一切的关键就在于那是‘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高情商的人是怎么回事?

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批判思考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中,心理咨询师苍鹭带蛤蟆先生认识了一个人的三种自我状态。

第一种是“儿童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即是,一个人潜意识中把自己当作孩子。他寻求关注,寻求安全感,并且总是试图去迁就和取悦他认为重要的人。

这个孩子带着成长过程中的所有情绪记忆,在特定的条件下(例如听到某些字眼,看到某些事物、某些场景),这些情绪记忆就会被唤起,糟糕的情绪记忆有时会让人无所适从而又不明所以。

同时,这个孩子总是在试图适应环境,于是忽略自己的真实感受,努力地呈现一种“我很好”的状态。恰恰是这种“我很好”的自我麻醉的状态,成为心理问题的根源。

第二种状态是“父母自我状态”。每个人潜意识里都会住着父母权威,这种父母权威会以两种形态呈现。一种是对他人的苛责(这主要是从父母那里沿袭来的),一些时候这种苛责会伴随着一个前提,那就是“爱”——至少从名义上讲是有“爱”在里面的,就是一边让你觉着“被爱”,一边又让你受尽委屈。另一种形式则非常隐蔽,那就是自责和自我惩罚,总是要求自己,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自我批判的后果很可能就是“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第三种状态是“成人自我状态”。事实上,很多人即使已经成年,甚至年老,可能都没有真正进入“成人自我状态”。

他们不是苛责别人就是苛责自己。或者带着成人前的情绪记忆,以儿童自我状态,在不同的情境中自动作出反应。这样,他们的一生都只不过是在重复过去,并没有真正自我成长。

那么,什么是成人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的关键特征是,具备觉察能力,觉察自己,觉察环境。他能够接纳自己的所有,能够成为自己的“重要他人”,而不是总是寻求他人关注、以他人的态度来对自己做出评价。他能够以“当下状态”去审视潜意识里住着的那个“孩子”和那个“父母”,安抚好自己的情绪,并根据当下现实采取行动。这样,他能够爱自己,也有能力爱别人。

愿每一个人都能摆脱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的束缚,成为真正的自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