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者的天堂。

逻辑思维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语文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课堂

高中课堂

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也不断得到完善。这段时间内,学生的研究和思考能力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思维网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高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它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是教师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应该注意的一种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高中文言文教学就需要学生通过语文逻辑思维来学习研究,现在语文考试中还出现了很多开放类的题型,就十分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的迅速更新,要求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知识的能力。用有力的逻辑推理来说服别人,现代社会就十分重视“以理服人”,因此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帮助不仅仅是语文学习方面,它还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体现,对于学习、生活都很重要。它要求学生用严密的逻辑思考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在普通高中教育中,教师是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条件,教师是学生逻辑思维培养的主要“负责人”,在语文教育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适当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加以改进和提高。

一.逻辑思维的要点

(一)逻辑思维的特征

词中包含理性、思索等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逻辑是指辩证逻辑和思维逻辑,受客观规律和思维规律的影响。狭义逻辑是指思维规律变得更为抽象的形式。逻辑思维可分为三种类型:形式逻辑思维、语言逻辑思维和数学逻辑。逻辑思维具有抽象化、体系化、规范化、有序化等特点,其中抽象化、体系化尤为重要。逻辑的抽象主要体现在事物的表征上。表象是一种最初的抽象形式,也就是通过事物来表现共通性。系统就是要不断改革逻辑的形式和方法。其中,逻辑思维形成了一个复杂而严密的系统,连接着内容的各个方面,以及形成新的关系。

(二)高中生逻辑思维培养现状

当前高中语文教育所指向的是许多教师考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高中教师以及学生由于高考的巨大压力,对于学生来说语文教学变得越来越枯燥无味,在教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水平的唯一标准,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思维能力的培养微乎其微。因此,学生学习和课堂教育的效率看起来切实得到了提升,但是由于教师没有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很多高中生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是个人语文素养以及思维能力还处于比较弱的阶段。目前,大部分中学语文教材是根据高中学生当前发展水平编写的,教材的编写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十分重要。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将学生转变为课堂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不再强调背诵等机械重复的话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逻辑思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逻辑框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掌握新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并且能在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运用一系列的教学手段,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二.基于逻辑思维培养的语文教育战略探索

(一)阅读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几乎很多的教学模式还是没有得到更新和创新。语文阅读指导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时,学生的思路都是跟着教师在走,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严重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大部分教师将文本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考点通过直观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所谓的标准答案进行仿写或者背诵,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发展不积极,对学习的兴趣会减少,课堂教学效果也得不到提高。另外,语文是学生的母语,学生自然不会对语言文学有足够的重视,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只要能背诵课文,然后作文写得中规中矩,就很容易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因此大部分学生也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在阅读上。所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逻辑思维训练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主要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各种文体特征,充分利用教学材料,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准备尽可能多的文本类型,再利用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例如,学生在研读议论文时,教师引导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培养学生的结构意识。议论文的结构一般由论点、论据和论证组成,议论句时常出现在文章的不同位置,在不同位置发挥不同作用。学生掌握了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知识后再进行小组探讨交流。探讨过程是学生以讨论为基础,详细阐述讨论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议论文的文体结构,在阅读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分析文章,理清文章的逻辑顺序,从而提升阅读效果。再比如对记叙文的教学研究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故事的六个要素,然后带领学生在不同的文章中进行训练,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培养语文逻辑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比如:在选择性必修上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将学习《发现潜藏的谬误》这一部分,逻辑中提到的谬误,是指具有特定的容易混淆性质的逻辑错误。逻辑性的错误常常违背了思想和表达的一些基本规范,例如,概念含义不一致,立场矛盾,态度含糊,理由站不住脚或推论不出结论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容易错误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强调,类似的题型在考试中可能会经常出现,学生在经过大量的训练后,可以对类似的题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以后面对同样的阅读问题时,逻辑思维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有效提高了阅读效率及考试成绩。

高中课堂
高中课堂

柏拉图曾给人下过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结果,他的一个学生发现了一只长了翅膀的鸡,把它拿给柏拉图,嘲笑了他一番:“这就是老师您说的人呀?”引来了阵阵笑声。

对柏拉图的定义是荒谬的,因为“两足无羽毛的动物”并非人类的基本属性,除了人还有很多的动物同样具有类似的特征。柏拉图将“人”的外延扩展到不属于人类的事物,这才让学生抓住了把柄。可见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事物的基本属性,外延就是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定范围。建立概念时要考虑到这两方面的因素。逻辑性通过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和验证。所以,学习逻辑首先要了解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我们正在使用的这本书,叫“课本”,不叫“杂志”,不叫“小说”;这本书用的文字是”汉字”,而不是“英文”,也不是“日文”。这些“课本”“杂志”“小说”“汉字”“英文”“日文”等,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叫“词语”;而从逻辑角度看,它们就又都是–些“概念”。每一个概念,揭示的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

逻辑学是思维规律,它有四条基本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例如:1、同一律,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第一个“作品”是鲁迅“所有”作品的总称,第二个“作品”是“各个”作品的通称,看起来表述一样,实际不是一个概念,造成推理错误,违反了同一律。

2、不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通常称为“自相矛盾”。例如,“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即是这样。从楚人所作的两个断定中,可同时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第一,我的矛能刺穿我的盾(因为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第二,我的矛不能刺穿我的盾(因为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因此,违反不矛盾律。

3、排中律,通常被表述为A是B或不是B。传统逻辑首先把排中律当作事物的规律,意为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排中律同时也是思维的规律,即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读”与“不读”是“矛盾的关系”,不能都否定,必须有真实,否则就违反了排中律。

4、充足理由律,通常表述为,任何判断必须有(充足)理由。充足理由律的提法源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由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提出。他在《单子论》中说:“我们的推理是建立在两个大原则上,即是:(1)矛盾原则,……(2)充足理由原则,凭着这个原则,我们认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能为我们所知道的。”例如一个笑话:父亲说,你从不乱花钱,奖励你10元,儿子说,既然我不花钱,奖励我还有什么用?这个笑话即是违背了充足理由律的典型例子。

(二)通过作文教学培养逻辑思维

写作对高中学生来说很重要,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写作在高考中占有较高的分数,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得一手好的作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拉开语文的分数,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地成长。

举例来说,当练习写作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思考。许多情况下,学生会从定向思维的角度来看待事情并解决所发生的问题。学生的思想深度很有限,大部分的文章都是雷同的,没有新的思想。通过逆向思维,学生可以从多个侧面和角度来观察事件的真实情况,撰写一些角度新颖的文章。

比如一篇名叫《最温暖的“火盆”》的散文,如果按照定向思维来思考的话,我们通常会把注意力放在“火盆”上,也即是我们的写作方向或者对象就会限制到真正的“火盆”上,怎么制作火盆?怎么玩火盆?围绕火盆我们有哪些值得回味的往事?如此等等。这样的话,其实就很难出新,我们就得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即此时的“火盆”真的是“火盆”吗?是否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含义?

作者本人在介绍这篇散文的创作经过时说,中学生写作文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首先是写什么?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小事可以写,只要善于观察,便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生活细节,它会无端的感动着我们,只要我们把它记录下来,便是一篇好文章。我们写文章得从“小”处着笔,用“小”事情写出“大”文章来。但这里的“小”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诸如送伞送衣服盖被子等等“小”事,得“小”得有特点,“小”得别人没有,这才能出新。故事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听来的,甚至是杜撰的,但有一点得注意,就是不能失真,失真了就假了。

其次是怎么写的问题。作者说他在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只有十几字,那就是“大冬天母亲用胳肢窝给我取暖”,就这么一个细节。那问题就来了:怎么把这十几个字扩充成一篇完整的作文?我想了想,就算我把这个细节不断的刻画和描写,大不了几十个字也能写得很清楚,但剩余的内容怎么办?我们得选取和“冬天”“取暖”“母亲”等关键词相关的事情来入题,这样,我便想到了小时候玩的火盆,然后逐渐引出母亲,最后才写到最关键的地方,胳肢窝取暖这个细节。这样,不仅字数凑够了,整个文章的线索和结构也更加完整了。

最后,题目不能取得太直白,比如“妈妈的胳肢窝”或者“妈妈用胳肢窝给我取暖”等等,这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用一些简单的处理方法就可以了,比如文章用火盆引入,那么就可以拟为“妈妈的‘火盆’”或者“最温暖的‘火盆’”等等,这样才有一定的韵味。只要你善于认真去观察,在平凡的生活中,一定会有一个感动你的细节,值得你去书写。

从作者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逆向思维对中学生的写作有着极大的帮助,会让我们的作文出新,出其不意。那怎么来训练我们的逆向思维呢?一种简便的办法即是,我们在拿到作文题目的时候,我们尽量放弃自己的第一想法,多从不同的角度去构思,去训练,因为,我们能够想到的,别人也一定能够想到,我们只有“反其道而行”,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才能得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思路。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语文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更多的学生认识到语文的魅力。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不能只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逻辑思维,就有必要这样做,这样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对高中生来说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教师应注重对语文知识点的引导,通过完善语文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通过语文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素养。

推荐阅读:怎样锻炼一个人的逻辑思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