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telligence Trap》本来是一部挺吸引人的书——至少前几章是这样的。作者 David Robson 用一个叫 Kary 的“高智商怪人” 开场,把读者瞬间带进主题:聪明不等于不会犯傻,甚至有时候,聪明反而让人掉进更深的自信陷阱。
开头真的很抓人:作者既举例诺贝尔奖科学家连电梯都不会用,又用几个逻辑题让读者以为自己稳操胜券,结果悄悄翻到答案才发现 “我居然错了?” 那种“被智商背刺”的感觉,让人意识到:原来我们越聪明,越擅长为自己错得离谱的观点辩护。
前半段亮点
Robson 讨论了多种智力测试、认知偏误、聪明人为什么会陷入错误信念,并提出一个核心观点:“智力高的人,只是拥有更强的能力为自己错误的想法辩护。”
这些内容读起来既扎心又过瘾,也确实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博士、科学家、专家也会信阴谋论、伪科学、甚至宗教奇谈。

但从中段开始,书就“失控”了
正如很多心理类畅销书一样:讲问题讲得头头是道,提解决方案时突然玄学起来。
Robson 认为“正念冥想(mindfulness)”是解决认知偏误、提升思维清晰度的关键方法,但他的证据主要来自 访谈、讲述、感受,而不是扎实研究。换句话说:这听起来更像一本披着“科学外衣”的 self-help 书。
作者越写越像要把读者拉进“冥想万能论”,而真正的科学研究却远没那么乐观。
更严重的问题:作者开始忽略现实
比如对日本课堂案例的解读,他把一个孩子被老师当众纠错 45 分钟说成“高效学习方式”,完全忽略 情绪创伤、人格羞辱 的教育后果。
再比如他批评 VAK 学习风格(视觉、听觉、动觉)是误导,却完全误解教师使用 VAK 的真实方式,把学术圈的刻板假设当成现实课堂情况。
这种 “理论正确但现实脱节” 的问题,贯穿整本书后半段。
书里最讽刺的一点
Robson 告诉读者:不要陷入智商陷阱,不要盲信单一答案,要保持开放思维。
可他自己在后半本书里就 完全掉进同一个陷阱——只不过这次是对“正念冥想”和“反传统教育方式”的盲目崇拜。
这也让整本书变成一个讽刺:他证明了“聪明人也会陷入智商陷阱”,而证明者就是他本人。
书里没说清,但读者能得出的结论
真正能降低“智力陷阱”的不是聪明、不是学历、不是冥想,而是:
- 训练批判性思维
- 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偏见(包括自己)
- 学会寻找反对证据
- 能同时接受“多种矛盾观点并保持判断”
- 知道“聪明≠正确,笃信≠真理”
换句话说:谦虚比智商更重要,怀疑比聪明更有用。
最终评价
这本书有亮点、有故事、有趣味,前半段绝对值得读;但 它试图“教你如何不掉入智力陷阱”,最后却自己掉进去。如果 Robson 把它写成一本“聪明人为何也会犯蠢”的案例研究,而不是“我来教你怎么不犯蠢”的指南,也许会更成功。
一句总结:
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不是它提供了解决方案,而是它亲自示范了“高智商也挡不住认知偏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