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盈余》作者克莱·舍基提出,现代人零散的闲暇时间如果累积起来,就是一股巨大的社会资源。他称之为“认知盈余”,类似于维基经济或分布式计算的理念——个人兴趣和闲暇通过网络集中起来,可能完成原本需要大量资源的事情。舍基认为,每个人的自由时间都是潜在的力量,可以从平庸变成卓越。
然而,理论很美好,现实却复杂。闲暇的实际利用受到个人偏好、收入水平和生产力差异影响。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把闲暇贡献出来,有的人更在意娱乐与休息的边际效用高于劳动价值。因此,把全球受教育公民的闲暇加总看成可动用资源,虽然吸引眼球,但存在很大理想化成分。

舍基对社交网络的态度较为乐观。他认为,与电视不同,社交网站和微博让人参与互动,把普通“宅男腐女”转化为潜在的社会参与者。他举例2008年韩国“烛光少女”抗议,美国牛肉进口事件中,原本不关心政治的青少年通过网络迅速动员,显示出网络如何将娱乐兴趣转化为政治行动力。舍基强调,关键在于“做什么”而不是“什么都不做”,认知盈余的价值取决于行动的方向。
经济与政治的联系也在书中有所体现。互联网企业拥有庞大的用户群,这些用户的认知盈余既是潜在红利,也可能成为文化与经济的隐忧。舍基提醒,像Facebook、苹果等科技巨头,如果不引导用户把时间用于生产性活动,社会创新的机会就可能被浪费。互联网的真正革命,不只是娱乐和社交,更在于将个人闲暇转化为集体智慧与创造力。
总的来说,《认知盈余》既有启发性,也有理想化。舍基用丰富案例说明,宅在家里、看似无所事事的人,其实也能通过网络参与创造、推动社会变革。关键在于是否有人能把这股力量引导到有意义的方向上,而不是仅仅让时间在屏幕前流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