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语言能力是人类最独特的天赋之一。在《人类大历史》中,哈拉瑞指出,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正是因为认知革命带来的语言能力。语言让我们能与陌生人合作,进而创造出复杂的文化结构。
但语言的起源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它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也有人主张是文化创造的产物。史蒂芬·平克在《语言本能》中提出第三种观点:语言是一种本能,就像蜘蛛结网一样,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
平克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著名认知科学家。这本书虽出版于1994年,至今仍是语言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它探讨了语言的运作、演化、儿童语言习得等问题,甚至分析了手语和皮钦语的演变。

遗憾的是,这本书的中文翻译版本质量参差不齐。台湾繁体版错误较多,建议选择大陆简体版。
语言是文化发明还是生物本能?
传统观点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产物。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创造,它塑造了我们的思维,甚至决定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
但达尔文最早提出语言是本能。他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获得技艺的本能倾向”,类似鸟类的鸣唱。20世纪中叶,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进一步挑战主流观点。他发现,儿童无需正式教导就能掌握复杂的语法,并能理解从未听过的句子结构。这暗示了大脑中可能存在先天的语言机制。
平克则用“本能”一词强调语言的生物性。他认为,语言就像直立行走一样,是不自觉的活动,而非文化的产物。
语言是本能的四大证据
- 复杂语言的普世性
无论是高度文明的社会还是原始部落,语言都同样复杂。例如,坦桑尼亚的奇温久语和英语在结构上同样精密。甚至非标准方言(如美国黑人英语)也有自己的语法规则,并非“缺乏逻辑”。 - 儿童创造新语言的能力
当儿童接触不完整的“皮钦语”时,会自发将其转化为完整的克里奥语。例如,19世纪夏威夷甘蔗园的儿童创造了语法丰富的克里奥语。类似现象也出现在尼加拉瓜聋哑学校,孩子们自发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手语系统。 - 语言习得的关键期
儿童在幼年时能轻松掌握语言,但成年后学习语言则困难重重。例如,聋哑儿童若在关键期未接触手语,成年后即使学习也会存在严重障碍。 - 大脑的生物学基础
某些脑损伤(如布罗卡失语症)会破坏语言能力,但不影响其他智力。此外,特定型语言障碍(SLI)患者智商正常,却无法掌握语法。相反,一些智力障碍者(如威廉氏症候群患者)却能流利使用语言。这些现象表明,语言能力独立于一般智力。
反驳语言决定论
许多人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比如《1984》中的“新语”试图通过控制词汇来操纵思想。这种观点源自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不同语言的使用者拥有不同的世界观。
但平克指出,这一假说缺乏实证。例如:
- 爱斯基摩人并没有“上百个雪的词”,这只是以讹传讹的都市传说。
- 颜色认知实验显示,即使语言中只有“黑”“白”两个词,人们仍能区分其他颜色。
- 霍比语并非没有时间概念,人类学家发现其语法中同样包含时态和日历系统。
思维语言假说
平克认为,我们并非用英语、汉语等自然语言思考,而是用思维语言(mentalese)。这种语言比口语更丰富,能表达更复杂的概念。例如,婴儿和动物虽不会说话,但可能拥有简单的思维语言。
这一理论最早由哲学家福多提出,认为思维具有类似语法的结构。它解释了为何不同语言的使用者能理解相同的逻辑关系。
读后感想
《语言本能》不仅逻辑严密,还充满趣味。书中关于儿童语言习得和克里奥语的案例让我联想到自家孩子的语言学习过程——他们确实能无师自通地掌握复杂规则。
尽管平克的理论并非无懈可击(例如2014年Evans的《语言神话》就提出反驳),但从演化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本能的证据依然坚实。这本书适合任何对语言、心理或人类本质感兴趣的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