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者的天堂。

发散思维

《赤壁赋》读后感:深入理解苏轼独特的心境

《赤壁赋》

《赤壁赋》

第一次读《赤壁赋》,就觉得这篇文章气度非凡。再多读几遍,细细品味,越发觉得它写得精妙绝伦。

文章讲的是苏轼和朋友在赤壁游玩的事儿,读起来特别流畅,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笔触进入那段夜游赤壁的情景。尤其是描写景色的那段,真是绝了:“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短短几句,把周围的景象全都勾勒出来了,让人仿佛真的站在江边,感受那种辽阔和静谧。而且句子长短搭配得刚刚好,读着朗朗上口,音韵特别和谐。

细想一下,苏轼的文章和他写的那些诗词,其实都有个共同点,就是他的情感总是跌宕起伏,最后却又能自己开解自己。他总有办法把心里的烦恼一层层剥开,最后带着点豁达的味道结束,比如他那首《水调歌头》。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浪漫得不行,满满的快意。但接下来呢,他又感慨“高处不胜寒”,情绪一下子低到谷底。可最后,他又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豁然开朗,随之道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人感受到一种自我释怀的力量。

《赤壁赋》也是这个路子。一开始,苏轼看到赤壁的美景,心情大好,还开心地拍着船舷唱歌。可唱着唱着,突然就冒出“美人兮天一方”,透出点伤感的情绪。这种“高兴中带点忧郁”的气氛,还被朋友的洞箫声推到了顶点,那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直接让苏轼的情绪沉到了谷底。可是,苏轼就是苏轼,他没让自己一直沉浸在这种情绪里。他正了正衣襟,开始以理相劝,既说服朋友,也安慰自己:“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又何羡乎!”最后,他还是找到了暂时的快乐和内心的自由。

其实,苏轼能这样开解自己,跟他的经历脱不开关系。他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生活说不上顺利。但他没有被这些挫折击垮,反而从中学会了释然。这背后,是他对儒学、佛学、道学的深刻理解,并且能把三者融会贯通。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心境,他才能写出《赤壁赋》这样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

发表评论